时光荏苒,四年转瞬即逝,回首四年前的“断供”风波,如今再看国产芯片的风云变幻,我们或许方能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刻寓意。在当下,一个重要而频繁被提及的话题是,号称“3年投入500亿”的OPPO突然宣布解散旗下芯片设计企业哲库,3000名芯片从业者一夕之间全部失业;号称“3年投入1000亿”的阿里达摩院宣布自动驾驶团队全部并入菜鸟集团,达摩院本身不再保留业务和团队,同时此后阿里自动驾驶,不再是以前沿科技探索为主的达摩院项目,而是以落地和盈利为主的地菜鸟集团项目,事实上已经是一种“降级”。
这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,然而,这并非孤立事件,更像是一个缩影,揭示了国内科技企业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。无论是OPPO放弃造芯还是阿里降级自动驾驶,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收益。这种短视之风一直困扰着国内科技企业,他们往往过于追求短期的回报,而忽略了长期投入的重要性。
要真正在芯片领域崭露头角,需要坚持长期的研发和投入。以华为为例,从1991年建成集成电路设计中心,到2004年升级为海思半导体,再到2012年推出第一款自研处理器K3V2,整个过程耗时20多年。这足以说明,科技产业是一个长周期产业,需要持续地付出努力和投入,方能取得回报。
然而,一些企业过于急功近利,不仅追求短期利润,还夸大自己的科研投入。无论是“3年500亿”还是“3年1000亿”,最终实际投入都远远不及承诺的数值。这种夸大的做法不仅误导了整个芯片产业链,还助长了急功近利的风气,导致很少有企业能够专注于研发。
如今,许多企业口口声声称要学习三星、学习华为,但又不愿意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。然而,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三星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才击败日系半导体厂商,华为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才推出顶级芯片麒麟9000。长期投资和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,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,很难在科技领域崭露头角。
曾经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也给了外媒一个错觉,仿佛中国芯片产业有望真正地崛起。然而,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作秀和资本的狂欢,四年过后仅剩一地鸡毛,也让华为和任正非在过去四年时间中硬扛断供的举动失去了意义。他们坚守初心,希望国产芯片能够崛起并为自己助力,但却没有找到一个有希望成为盟友的企业。
如今,华为已经过扛住了四年的寒冬,但问题是,还要坚持多久呢?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。在科技领域,只有那些愿意长期投入、耐得住寂寞的企业,才有望取得最后的胜利。而对于国内科技企业而言,应该认真反思过于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,学会在长期投入中积累实力,方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。